<center><span style="font-size: xx-small;">

【地產專欄】徐佳馨:告別社會宅拖累房價迷思

</span></center>
<p><br /> 

由於日前台北市府將部分聯開宅撥作社會住宅之用,引起住戶對房價下跌的疑慮,連帶引發不少討論。在媒體將實價登錄資料比較後赫然發現,過去認為社會住宅拖累房價的負面因子並不存在,那麼,在這次的事件中,我們學習到了什麼?

實價登錄平反社會宅負面印象

台北市政府在推動社會宅面臨阻力之際,可能要感謝實價資料讓社會住宅平反,雖然當初實價登錄立法者應該始料未及會有這種效應,但從這些價格資料看來,對於未來社會宅推動是有確切幫助。

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是不太明白,應該要在溝通時就該提出的資料,為何要讓話題燒到階級對立,甚是當事人哭哭啼啼,才開始在平面媒體揭露後弭平聲浪。

關於這次的社會住宅事件,當然有些人會說業者講話沒立場,可是除了房價,我認為在這次事件中很多事情值得省思。

說明不清 社會宅事件越演越烈

首先,住戶的憤怒與恐懼絕對可以理解,會有這負面的反應,來自於雙方沒有清楚溝通,也沒有「眼見為憑」的證據,讓住戶了解「事情不是想的那樣」,因此也不能怪住戶想像無限放大,最後選擇錯誤策略,等到輿論反轉,自然引火上身,眾人說他們自私,有點過於沉重,畢竟大眾對於自己的權益會特別在意。

這事情若在一開始從法理去想,北市府是房屋所有權人,根據民法本來就可以使用、處分、收益,管委會和其他住戶的權力沒有辦法大到影響屋主,試想,如果你的鄰居想要把房子租給弱勢,管委會或其他住戶有任何權利要求屋主不能如此嗎?


{ad-優質推薦:

}</p>

住戶與政府一同把關社會宅

何況,在九合一大選後,兩黨應該都清楚,若不處理階級對立,不斷往資產階級傾斜,終究只是與選票為敵,加上市府應該深知,若一點頭就範後患無窮,自然不可能放棄社會住宅的規劃。

換言之,住戶應該要求的是市府給予更多的資源交換,例如更嚴格的規範、或是對社區的其他補助,抑或是住戶參與資格審查等等,透過種種合作方式,與政府一起打造「社會住宅中的學習標竿」,不只贏了面子,更賺了裡子。

不與媒體跟風而幸災樂禍

其次,對於某些幸災樂禍住戶們「投資一定有風險」的人,也應該反省,當講出這話的時候,除了沒有同理心,不也是替社會住宅貼上標籤的共犯?

而有些媒體不斷操作社會住宅等於房價跌的新聞,姑且不論新聞道德這事情,如此操作除了挑起社會對立外,沒有任何幫助,殊不知,廣設社會住宅,社會多數人也終將會獲益。

提升管理讓社會宅融入社會

最後,不動產的價值表面上在地段、機能,但靈魂在於管理,現階段要設置社會宅,除了混居、去標籤化等,最關鍵的是在於是如何讓社會宅住戶融入社區,最後擁有獨立能力,能夠脫貧而向上流動。

規劃上,如何能讓需要的人入住,讓害群之馬就算搬出民代關說也是惘然,這樣整體的素質才會提升,甚至於到最後,地方政府有本事讓公部門把關的「社會住宅」成為社區品質保證,不也是功德無量?

社會宅縮短貧富差距安定社會

或許很多人會說,為何要設置社會住宅?為何要幫助弱勢?摒除宗教的應報觀,打開歷史,任何改朝換代不都是貧富差距過大、社會階級流動停滯,釀成革命的結果?

被剝削者抑或是無產階級到最後的反撲,威力與傷害往往超乎想像,幫助弱勢或是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,為社會點一盞希望燈火,說白了,也是讓資產階級長期保有身家安全的不二法門。

有些人會說革命太遙遠,若是這樣看,請先回頭去想想1949年國民黨是怎麼丟掉中國大陸的吧。



{ad-優質推薦:
}</p>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uset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